查看原文
其他

开營第二天|在房老师的文章里对话

张婷婷 发展共学 2019-08-25

为促进营友们读写和交流,我们设计了三周阅读计划来协助大家。如营友有自己的写作想法,比如想写行动研究案例,写小说或日常生活的,可以遵从内心,不按套路走,就写自己想写、看自己想看的。

阅读计划:每周推荐4篇文章,给出题目激发大家读和写



今日推文:


房晟陶:没钱又没权,非营利性组织靠什么吸引、留住人才 


这是一篇演讲实录整理。作者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多年,近两年进入公益,希望对公益行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前段之间发布的《基金会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库1.0版》报告,是他支持的成果之一。


我看过作者的几篇文章,感觉他是不多见的,从商业跨界到公益正视公益理念价值的人。比如作者在本文中对公益人才和公益组织的理解:公益人的原动力,是对美好社会向往、服务精神。做公益跟做人力资源一样,不光是个技术活,需要很深的人文底蕴。公益之事因自愿而自由,是用生命在影响生命等等。让人很有感触——公益就是这样,他说出了我们所想。


不过,文章也有些概念内容未能深入,比如开篇交待要写“公益人有什么不同?” “公益人怎么组织起来”,但各板块的过渡并没有流畅地展示出来,阅读起来,不够聚焦。而行动层面,究竟如何实现因愿力而自由等。希望房老师能继续写文延展。



而读完20位伙伴近1.5万记录,我仿佛多装了20个睿智的头脑,与大家一起思考公益现实,感受每个人的坚持,对当下环境的无奈,和改变的力量。故摘部分与大家分享之。


伙伴们言:


1. “现在的企业,如果把钱拿掉,还剩下多少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对于这点,我体会很深。


以前在NGO工作,经常在田野做访谈、做协调,熬夜做设计、写方案是家常便饭。没有报酬,在过程中一直处于高度自主的状态,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都非常高,忙碌却很充实。

 

而现在的单位,“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尺。做什么事、干多少活,谈的第一个条件必定是“钱”,没“钱”感觉什么事都做不下去,所有项目都运转不了。


但我认为,“钱”作为员工激励能够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公平,只是,公平和透明在这样的单位是能想不能说,大家心里都明白,却揣着装糊涂的。房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刺激我开始重新认知自己,追问自己,保持工作积极性不竭的原动力是什么?在当下,我该如何行动?



2. “因自愿而自由”,我很喜欢“愿力”这个词,我认为我的公益“愿力”就很强。


因为从小身边有经历过性别不平等带来的伤痛,因此走上了性与性别议题的社会工作道路。可能遭遇不公平的人更懂得公平吧,因此我对性别平等的美好社会的向往程度是很强烈的,为此付出的内在驱动力是非常强的,在从事这个公益工作的过程中,我非常快乐,精神满足,享受一定的“精神自由”。


但引发我进一步思考的是:公益人员并不会因自愿而“物质自由”,我们常常被吐槽是拿着白菜价操着卖白粉的心。我们也需要生存养家育儿,尤其在当下那么追逐经济至上的外围环境下,能够真的实现因自愿而自由吗?公益人同样在贡献社会价值,它是有成本的,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从业者,理应获得合理的、体面的收入。或许社会企业是是一条探索之路。



3. 什么样的人才是适合NGO?”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机构同事和其他机构的人员流动观察和分析,我认为NGOer必须“使命感”和“专业能力”同时具备,必要时还需要“其他辅助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在这个行业干得长久且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与中提到的观点基本一致。


文中对公益组织的角色的定位——是理念的生产者、阐述者,倡导者、实践者,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个我也特别认同。公益并非任何人都能做好,需要专业地学习培养的,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作依托,从业者的价值和专业度应该被大家承认和重视。



4. 公益人的社交圆融度低,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现在公益,特别是社会工作,所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目标人群也基本覆盖了所有人群,做好服务的第一步就是与目标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说公益人的交际能力比较差,那又如何能够建立关系,获取信任呢?我感觉身边的公益人,很多并不缺乏社交或表达能力,如文中所说,只是想保持独立,坚守内心的使命感和价值感。


或因为沟通成本太高,这跟从业人对本行业的认同度,以及行业的社会影响力等有关。以一个社工为例,一面,他可能自身就会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当下工作的价值有很多的质疑——社工难道就是写报告或协助居委会搞搞活动? 另一面,因为社会对社工行业的认识不足,在对外交际时必须一遍遍地解释社工是什么,即使解释完,很多人也并不真正明白。中间的沟通成本,实在太高!



5. 仅有愿力支持我们走下去,够吗?我很困扰!


我有很强的愿力,也知道这个行业有种种不好,人少,钱少,可能还不被理解,我希望自己的加入能够改变这样子的现状。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伙伴转行离开。我该如何继续走下去?


而理念容易随着人的心性、体验而变,特别是,当我看到公益人在获得越来越多的权益,做到机构高管,负责人,法人的时候,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套路”,有“稳定的背景,资源”,便似乎没有看到公益人相较企业有什么能力优势——


做久了项目,你可能麻木的去为了做报告而写只专注于如何把报告包装得很漂亮;为了发物资而发物资,那些理念性,如平等、关爱、尊重服务对象的东西,全部totally抛诸脑后,每一个人都在被现在公益圈子里的有形或无形的“生存压力”,压得难以喘息,无法心安,我们如何坚守内心,保持初心不变?


读到这些,是感到很无奈,不是么?尤其是刚刚,还有一个年轻伙伴告诉我,她递交了离职信。信中,她写下这一段:


尤记得,当时在选择公益行业的时候我自己的信誓旦旦。我几乎没有受到过经济方面的困扰,也一直耻于张口闭口谈钱。我觉得我选择了一个能带给我成就,让我愉悦的职业,这就够了。时至今日,我还可以说,我依然对公益充满热情,我也依然喜欢我的工作,但是,我却无法再坚持下去了。


尽管我相信她离开后会很容易的找到一份能让自己过上富足有余生活的工作。但我仍觉惋惜,惋惜于行业不能留住这么一个坚韧的有着金子般真情和高行动力的人,我也怨念,怨念在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度里,我们理应有更加自由的生活,想做的工作,想过的生活。


回到房老师的文章标题,没钱没权,公益组织靠什么吸引人、留住人?愿力和原动力重要,但仅有这个真的不够。那么力量在哪里,或许能过往一点一滴的行动中寻找。


伙伴说:


当我走到底层后,我看到了另一类公益人,他们在本地虽然钱和资源有限,却能因事自愿相聚,然后慢慢地,尽志愿之能慢慢地做一些事情,在本地形成影响力。这让我从底层扎根的自愿力量中感受到希望。


也期待未来对公益机构、公益人士的人力资源调查,可以再深入底层些。可能城市里的公益人理念性的东西,容易慢慢被现实压力磨灭,而县域或更基层的组织,在公益的“推波助澜”下,倒容易显得公益是他们的嫁衣。


如何走下去?对于一些人,也许此时的放手是最好的开始,也许走下去能开拓新希望,也许还有,比如从写作营开始,让我们为自己发声——


希望所处的环境能够好一些,公益职业获得更多的理解支持;

希望从业者的专业价值得到正视和重视,而不是道德绑架,你要家徒四壁、两袖清风。


支持公益行动者发声,为行业知识代言。是写作营的价值,我们的slogn。


为鼓励伙伴们真实的记录和发声,本公号也会邀约和在征得营友的同意后,不定期发布伙伴们在营内的作品。欲知更多,可关注此共号。




二营伙伴已开放招募,还有10个席位,欲登营的伙伴,可在文末阅读营规及招募说明,了解后扫下码添加共学助手,支付21元入营体验费+21元保证金后,邀您入营。第二篇共读文章,老曲 公益项目规模化不重要,“小而美”才是重点 。



更多阅读:

写作营启动|来,一起自由读写吧

与实践者一起生产知识|21天体验营,2018新年礼

房晟陶:没钱又没权,非营利性组织靠什么吸引、留住人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